查看原文
其他

艺见 | 四朝华服度端阳

艺见 央视文艺 2023-08-13


看见•照见•洞见•创见

【央视文艺】全新专栏「艺见」

邀您一起

见文艺之美•培文化之根•铸时代之魂



四朝华服度端阳


作者:陈诗宇

中国古人特别讲究在不同的时令穿着不同的服装,有所谓“节令服”的风俗,处于炎夏之中的端午也是如此。



不仅划龙舟、吃粽子,以及长命缕、艾草、菖蒲、画扇、香包等节令物外,在着装上也有特别的习惯,所用端午衣不管是纹样还是面料都有讲究。


总台2023端午特别节目中,中华传统服饰复原秀《华熠千秋》呈现了晋唐宋明五十套华服,所有的服装、饰品都来源于历史文物,同时,衣料、工艺尽量还原传统工艺,让这些服饰真实地穿着在身上,搭配相应的造型、妆容,并通过微距镜头展现、科普工艺细节



在服装选择上,我们特地挑选了历代与端午相关的服饰元素,如宋代的端午赐服罗公服,明代的端午艾虎五毒补服、菖蒲艾草五毒纱、五毒比甲、五毒香包等。希望能全面展示传统华服与节令之美。

 

传统服饰与生活、节令息息相关,不应让其仅仅停留在博物馆,而应该还原、应用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。



节目选择了四个与端午相关的场景,系五彩丝、吃粽子、赠扇、饮雄黄酒,让传统服饰融入节令习俗。


晋唐宋明四朝华服


中华传统服饰发展史中有一些重要的典型代表性时期,这次重点呈现的魏晋、唐、宋、明,就是其中的重点时期,又各有风格。如魏晋呈现飘摇洒脱之美,也是后世仙女服饰的雏形;唐代服饰花团锦簇,色彩浓郁,服装款式与纹样融合了西域时尚与中原传统审美,呈现自信交融之美;两宋服饰文雅含蓄,细微之处又充满精致的工艺细节;明代服饰富丽堂皇,织金妆花、端庄大气,也是中华传统服饰文化集大成的时期。通过这四个时期的服饰,大家领略历代中华传统服饰之美。


▲飘摇洒脱的魏晋服饰

▲花团锦簇的大唐服饰

▲清新文雅的两宋服饰

▲庄重大气的明代服饰


节目中的每一套服饰,皆有其出处。团队参考了四十余所博物馆中的一百一十余件藏品文物、考古实物,复原再现了魏晋、唐、宋、明四个时期的五十套华服。


每个时期精选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历史实物,搭配相应时代的饰品、妆容、发型。如其中的魏晋服饰,参考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紫缬襦、绯碧裙,甘肃高台地梗坡出土魏晋步摇,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木俑等;盛唐服饰参照了中国丝绸博物馆、成都博物馆、正仓院收藏的唐代丝绸服饰;宋代服饰依据福建博物院、浙江黄岩博物馆藏南宋服饰;明代则参考了故宫博物院、孔子博物馆、定陵博物馆等处的藏品。


文物出处

新疆博物馆藏

唐红地花鸟纹纬锦


文物出处

正仓院藏

唐白地五彩花鸟纹夹缬


文物出处

福建省博物馆藏

南宋黄昇墓服饰


文物出处

江西省博物馆藏

宋荔枝带


传统端阳节令服饰


传统节日是传统服饰重要的应用场景。


中国自古就有“节令服”的传统,端午也不例外,着装上也有特别的习惯,所用端午衣不管是纹样还是面料都有讲究,会织绣出各种应景纹样。


最主要的题材是艾虎、五毒,以及菖蒲、荷花、蜀葵、龙舟等系列图案,被用在各种衣物、首饰、配饰上。在节目中,我们也将各种端午元素服饰予以一一再现。


▲服饰史学者陈诗宇带来传统服饰文化的专业科普


五月气温上升,暑热毒虫滋生,易染病害,此时使用五毒纹样加以祛攘,驱邪避害。


五毒指蛇、蝎、壁虎、蜈蚣、蟾蜍,通常还配合老虎、艾草等象征可灭除毒虫的纹样,并称为“艾虎五毒”


▲传统服饰里的端午元素


植物题材还包括艾草、菖蒲等驱虫辟邪药草,以及石榴花、蜀葵花、荷花等盛夏花卉。


山东曲阜孔府传世一件明代衍圣公的白色暗花纱单衣,其上织有五毒和石榴、艾草、菖蒲纹,便是一件难得的端午纱衣实物。在节目中也特别再现了这套服装。


文物出处

孔子博物馆藏

明代菖蒲艾草五毒纱道袍


明代流行使用妆花、织锦、刺绣织造五彩艾虎五毒纹样,制成更加华丽的端午吉服。


明《酌中志》中详细记录了宫中不同节令使用的应节应景纹样服饰,“五月初一日起,至十三日止,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”,京城妇女也在节令期间换穿绣有应景纹样的新纱衣,当时每年都要裁制、购买新的节令服,节后典当出去,次年又置新衣。


文物出处

明代五毒纹纱


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红地奔虎五毒纹妆花纱,单位纹样为老虎口衔艾草,五毒环绕四周逃散。


文物出处

故宫博物院收藏

明代艾虎五毒纹妆花纱


北京昌平万历定陵出土的一件红暗花罗绣艾虎五毒方补方领女夹衣,胸补绣二虎相对,背补绣一回首卧虎,四周下绣山石、花卉、艾叶、菖蒲和五毒纹,是难得的一件端午衣实物。宫廷帝王嫔妃或贵臣穿用的艾虎五毒衣,往往还和蟒龙、鸾凤纹样结合。


文物出处

北京昌平十三陵收藏

明代艾虎五毒方领衣残片


端午期间的少年、儿童服装上使用艾虎五毒纹样也最为常见,包括各种百纳水田五毒衣、艾虎五毒肚兜、五毒虎头鞋、虎头帽,一直到近现代还十分常用,是古老端午服饰风俗的延续。


文物出处

  明代艾虎五毒纹锦  


丝绸技艺与夏季纱罗


中国自古是一个丝绸大国,数千年来发达的面料织造技术,很早就形成了绫罗绸缎锦绣复杂的品种分类,为适应不同的季节气候的衣着提供了丰富选择。



随着四季节令的改变,更换不同厚薄、材质的服装。端午前后用到的夏季面料主要有绫、罗、纱和葛。


不仅不同季节更换不同厚薄的面料,同一类面料中还进行了更细致的区分,仅纱类便有四五种,逐渐形成了一套非常细致的换衣序列,单单夏季就需要更换六七次衣料,平均不到一个节气便要换一次。 



传统服饰的再兴,不仅体现在款式、审美中,优秀的传统非遗面料工艺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。


此次节目中涉及了锦、绣、绫、罗、绮、纱、夹缬、臈缬等各种品种,来自南京、苏州、杭州、绍兴等多地丝绸非遗传承机构。


在节目中,为了更加细致地呈现中国传统丝绸技艺的精妙之处,还特地采用了微距探针摄像拍摄,将汉晋的宜子孙瑞兽鸟雀云气锦,唐代的双龙联珠纹绫、大红宝花纬锦,宋代的牡丹花心织莲花纹罗、星地折枝花纹绫,明代的菖蒲艾草五毒纱、四合如意云纹纱等面料细节予以呈现。


▲汉末魏晋·宜子孙瑞兽鸟雀云气纹锦

▲唐代·大红宝花纬锦

▲唐代·双龙联珠纹绫

▲明代·菖蒲艾草五毒纱


在没有空调的古代炎炎仲夏,中国人用艾虎、五毒、五瑞夏花诸多花色装饰身上的五彩轻透纱罗夏衣,系上五色长命缕,佩戴五毒香包、钗符,摇起五毒绫扇,也给端午这个酷热时节带来一缕五彩缤纷的凉意,并借此给心中带来避邪趋吉的安宁。




★★★
总监制:张国飞

监制:于蕾

统筹:李歆、舒强、马扬

设计:司玥、姚志卉、崔梦云、王楚航摄影:贾宁旨编导:彭婧希、康雯、孟蝶、胡玉编辑:罗晓雨、关荔丰、谭春阳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全媒体采编部



· 一眼千年!总台2023端午特别节目带你探寻穿在身上的文化宝藏
· 端阳又见鲍国安!是长江吟诵的诱惑牵引我重返舞台
· 又逢端阳好时节 | 端午源头过端午,龙舟故里赛龙舟,诗歌原乡觅诗意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